山大概况
洪深

洪深(1894——1955)字浅哉,号伯骏。江苏常州人。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1934——1936年任青岛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

洪深1894年除夕生于江苏常州。他青年时代就多才多艺,早在清华大学就读工科时,就爱好文艺,创作过独幕剧。和鲁迅、郭沫若先生早年留洋学医,后来转向文艺工作的经历相似,他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陶瓷工程,但他激愤于国内军阀混战,忧虑于国政日衰,民不聊生,毅然决然地放弃工科专业,抱着改革人心,改革社会的志向,决心做一个易卜生式向社会挑战的勇士,到哈佛大学专攻戏剧和文学,成为中国第一个学习戏剧的留学生。学习期间,创作了《红》、《牛郎织女》、《木兰从军》等英文剧,配合了国内五四运动,抗议巴黎和会瓜分中国的阴谋。

中国早期话剧称为新剧,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新剧已经没落成为恶性商业化的“文明戏”,跳入自己开掘的坟墓了。20年代初,洪深把一整套创造舞台艺术的编导制度,演出体制和方法从国外带了回来,他和欧阳予倩、田汉两位大师一道从不同方面树立了新的精神,开拓了中国新兴话剧的先河,并使之逐步走上进步的现实主义之路。洪深清楚地看到已经衰颓的“文明戏 ”的种种弊端,针锋相对地提出:演戏必须有完整的文学剧本,必须有严格的排演制度,要有纪律,坚决实行男女合演,以及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等等。如果没有他在一片混沌黑暗中冲锋陷阵,大破大立,推陈出新,发扬首创精神,我们的话剧恐怕还要晚若干年才能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1942年茅盾曾引用一位观众的话说“原来在京戏和文明戏以外,还有这样的戏!” 这样的戏“就是洪深先生在 1928年倡议定名的‘话剧’”。

从1924年起,他投身于中国的电影事业,次年,他就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申屠氏》,1927年,美国发明了有声电影后,洪深亲自去美国订购有声片器材和和聘请技师,首次为我国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化的电影学府——中华电影学校,他亲自任校长。仅在 30年代头7年内,他编写了20多部电影剧本,导演了阳翰笙编剧的反封建主题的《铁板红泪录》。同时他写了《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界的新生活》、《洪深戏剧论文集》等10余本戏剧理论专著为开创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0年洪深参加中共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由于洪深的介绍,中共地下党员夏衍、阿英打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为我地下党领导电影事业提供了契机。夏衍等人由此建立了我党在电影界的第一个党小组。

洪深参加了党领导的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他与田汉、聂耳等人当选为该会执行委员,活跃在当时的影坛。洪深先生注意学习和吸收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他学洋却不媚洋,他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和强烈爱国精神的文艺战士。1929年,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放映一部美国出品的原版辱华影片,洪深精通英语,看了电影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当即登上舞台痛斥影片辱华内容,广大观众了解真相后纷纷离座并要求退票。洪深因此遭到帝国主义巡捕的毒打和关押。经过上海影剧界人士和社会爱国力量的斗争,洪深获释,并向法院起诉这一辱华反华、侵犯人权事件。最终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影片主演马克在美国报纸上公开向中国人民道歉;禁止该片在我国其他城市上映;大光明电影院登报向洪深道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上海大光明事件。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洪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走私》、《汉奸的孙子》等多部独幕剧,在街头、广场、剧场广泛演出,无情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的罪恶活动,激发了人民群众抗日情绪和斗志。在“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当月,洪深就参加了话剧《卢沟桥》的演出。接着,他赶赴南京导演田汉新编的活报剧《卢沟桥》。当戏正要开演时,南京卫戌司令部突然通知停演。洪深当即打电话给国民党中宣部部长邵力子,据理力争,获准演出。他面对那些在剧场内捣乱的国民党特务,上台慷慨激昂地向观众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屈服于日本驻华大使馆压力的真相。痛斥在场特务阻挠演出的无耻行径,观众们为洪深爱国激情所感染,一起把特务们轰出剧场,使《卢沟桥》胜利上演。

为了抗日救国,洪深毅然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参加上海戏剧救亡协会主持的救亡演剧队,并任第二队队长,他动员夫人把孩子送到香港弟弟家,自己留下遗书,率队奔赴抗战疆场。他与冼星海、金山等,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过着每天只有一毛钱生活费的艰苦生活,辗转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武汉等地,演出了《九一八以来》、《放下你的鞭子》等剧,一路宣传抗战,鼓动民众。1938年春,在武昌国民党召开的一次茶话会上,行政院长汪精卫对抗战形势发表悲观失望的论调,洪深当场站起来愤怒驳斥:“我对汪副主席的话有意见!”语惊四座。同年四月,在国共合作新形势下,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成立,周恩来代表中共方面任政治部副主任,从来决不做国民党官的洪深为抗战大局在三厅主管戏剧音乐工作,他协同郭沫若、田汉将汇集于武汉的各救亡演出队与进步戏剧团体改编为10个抗战演剧队和5个救亡宣传队。抗战胜利后,他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期间,他热情支持“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进步学生运动,遭到校方的解雇。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他编写了《几番风雨》等四部电影剧本。他有一篇写于1945年但未发表的文章《戏剧官》,文中着重揭露了反动当局腐化贪污,官僚主义种种丑态恶行,显示了他热忱地为民请命的博大胸怀。1948年,中共地下党安排他到达东北解放区。翌年2月到北平,5月赴苏联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代表大会。

1934年,洪深经梁实秋先生的大力推荐,校长赵太侔的诚心邀请,加之赵太侔的夫人、著名话剧演员俞珊等人从旁劝说的情况下,情不可却地来到了山东大学接替梁实秋担任外文系主任。

洪深一到山大便一改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式,而是在讲好课文的前提下,着重于结合现实社会,注重实际应用,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课堂上先生讲课生动活泼,学生反映热烈,效果很好,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不仅如此,他还给外文系四年级学生开了《浪漫诗人》、《大学戏剧》等课。洪深先生在山大虽只有两年的时间,但作了大量工作。他打破了学生只知埋头读书的死沉气氛,开展了校内、校外的戏剧演出,不仅活跃了山大,而且活跃了青岛。他创办了“山大剧社”,由他导演和主持演出的著名话剧《寄生草》(即《少奶奶的扇子》)在校内、外演出后,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他还对进步的“海鸥剧社”作了大力指导,使中共地下党支部通过剧社作了大量宣传工作。

为了改变当时山东大学所在地青岛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洪深和老舍、王统照等12位文化名人,在1935年7月的一次聚餐会上决定筹办文学期刊《避暑录话》。此期刊于7月14日正式创刊,随青岛《民报》发行,每周一期。这个刊物的名称是洪深起的,其目的就是以“避暑”为名,抒发自己心里话。刊物的发刊词也是洪深起草的。《避暑录话》虽仅仅出刊了十期,但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纷纷汇款争相订阅。

洪深在山大期间,除授课外,还继续电影创作,于1934年完成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影片描写的是德国侵占青岛后的故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揭露了这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效劳的汉奸的无耻嘴脸。明星电影公司于 1935年将此剧拍成电影,由著名影星胡蝶担任女主角,放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映,被誉为历史的照妖镜,青岛历史的真实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洪深在复旦大学教书,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力邀他“出山”,担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他还历任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周总理的领导下,积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事业,并为之尽心竭力,鞠躬尽瘁。

洪深南人北相,身材魁梧,说起话来节奏快而有力,声音宏亮,感情奔放,无私无畏。他的朋友和他的敌人都曾说他是“洪大炮”,晚辈们爱称他是“黑旋风”,年轻的学生后辈则尊敬他为 “洪老夫子”。我想:“大炮”的胆略、正直,“旋风”的气概、风采,“老夫子”的渊博才华、循循善诱,融合起来正是他的完整形象吧!洪深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话剧、电影的奠基人、大艺术家和学者,同他在待人接物,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特有性格、作风是分不开的。他的挚友是这样评价他的:洪深是一个时时处处都在为中国人民,为中国人民的戏剧电影事业勇猛战斗的战士。1951年,舅父到南方视察,途经济南,来到了刚由上海迁到济南的我家看望我的父母,他嘱咐他们要克服眼前的暂时困难,要相信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永远跟党走。时间短暂,且来去匆匆,没想到这竟是他与我们的诀别。1955年,他出访东欧等八国,途中在波兰发现患有肺癌,提前回国。弥留之际,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去看望他,体现了他们长期交往的深厚友谊和周总理对我国老一代文艺革命家的关心和爱护。同年,8月29日,洪深先生与世长辞。

洪深先生博学多才,一生共写过36部电影剧本,44部话剧剧本,导演了10部电影话剧和10本电影戏剧理论著作和40多篇论文,并为当代中国的话剧、电影事业奠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先后在包括山东大学在内的六所名牌大学执教,可谓桃李满天下,著名导演谢晋就是他的得意门生。青岛文化名人雕塑园有他的塑像。洪深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的文艺创作,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本文作者为洪深先生外甥)

(以上内容来自《百年纪人》P243)

洪深在山大

洪深(1894—1955) 字成哉,号伯骏。江苏武进人。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1934-1936年任青岛山东大学外文系主任。

洪深于1934年8月来到山东大学,于1936年10月离开回到上海。他在这短短的两年间,做了不少的工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洪深,字成哉,号伯骏,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武进,1955年8月29日在北京病逝。他博学多才,是一位高产的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中国电影、话剧的开拓者,抗战文艺先锋战士。他一生共写了36部电影剧本,44本话剧剧本,导演了59部电影、话剧,写了10多本电影戏剧理论著作和40篇论文。他曾编办过10种文学、影剧杂志、报纸副刊和丛书(包括与郭沫若、郁达夫、矛盾、叶圣陶等人合作的)。他先后在山东大学等6所名牌大学从事外文教学30年。本书介绍的就是他在山大的一段生涯。

1932年,赵太侔接替杨振声出任山东大学校长后,继续奉行杨振声的广揽人才的方针,增聘专家学者,充实教师阵容,因而出现了山东大学与北京大学争聘梁实秋的难事。后经梁实秋的大力推荐,赵太侔的诚心邀请,加之赵太侔的夫人、著名话剧演员俞珊等人从旁劝说的情况下,洪深情不可却地来到了山东大学,接替梁实秋担任了外文系的主任。

当时,洪深已是文艺界的名家,但没有一点儿名家的架子,为人慷慨,宽宏大度,平易近人,穿着也很随便,所以很快与同仁们混熟了。在系办公室里,只要有洪深在,便很快热闹起来。话题多是由他开头,大家高谈阔论,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连别系的人也加入进来。有时在谈话中,别人顶撞了洪深,他从不恼怒,从不伤感情。

洪深一来到山大,便给外文系四年级学生开了《浪漫诗人》《大学戏剧》《小说选读》等课。他讲课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讲好课文的前提下,着重于结合现实社会,重在实际的应用。在讲授戏剧课时,洪深曾说:“在戏曲方面,我的大半生经验,一个钟头就可讲完。但重要的是怎样去实践。”

洪深为了打破学生只知埋头读书的死沉气氛,他倡议创办了山大剧社,开展课余戏剧演出活动,活跃了学生们的文娱生活。由他导演和主持演出的著名话剧《寄生草》(即《少奶奶的扇子》),不仅在校内演出,还到市里去演出,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好评。他还对进步的“海鸥剧社”作了大力的指导、保护,使中共地下党支部通过剧社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洪深不仅是话剧戏剧家,也是京剧的行家里手。他在大力推动新剧的同时,也非常热爱京剧艺术,并且对京剧有深刻的研究,还能扮演角色演出。当时,他和俞珊都参加了青岛著名的京剧票友组织——和声社。有一次,在山东大学的晚会上,洪深粉墨登场,在京剧《打棍出箱》中扮演范仲禹,他用脚踢起的帽子,恰好戴在了头上,博得了一个满堂彩,可见他的京剧艺术功底。

当时,青岛的文化生活很贫乏,被称之为“荒岛”。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于1935年7月的一天,洪深和老舍、王统照等12位文化名人,在一次聚餐会上决定,筹办文学期刊《避暑录话》,于7月14日正式创刊,随青岛《民报》发行,每周一期。这个刊物的名称是洪深起的,目的是借“避暑”之名,能够说出心里话。刊物的发刊词也是洪深起草的。《避暑录话》虽仅仅出刊了10期,但是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纷纷汇款订阅。

洪深在授课之余,继续进行文艺创作。他于1934年在山大完成了电影剧本《劫后桃花》。它描写的是德国侵占青岛后发生的一个故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历史。揭露了••••••这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效劳的汉奸的无耻嘴脸。”1935年,明星影片公司将此剧拍成电影,由著名影星胡蝶主演,放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誉为历史的照妖镜,青岛历史的写真。

后来由于赵太侔辞去了山大校长,洪深也随即辞去了山大外文系主任之职,从青岛回到了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戏剧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山大逸事》P51)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传真:(86)-531-88565657
查号台:(86)-531-88395114  
值班电话:(86)-531-88364701  
管理员邮箱:webmaster@sdu.edu.cn
旧版回顾
  • 关注微信
  • 关注微博
  • QQ校园号
  • 关注抖音